「老師,為什麼孩子的手指頭都站不起來?」
「怎樣才能改善孩子塌手腕的問題?」
「為何孩子彈琴手腕、手臂都會晃動?」
除了學科外,家長們更開始注重孩子的課外學習,尤其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,所以現在學齡前學樂器的孩子越來越多。樂器的提早學習對孩子可說是好壞參半,好的地方是學習能力快、還沒有課業壓力;但比較頭痛的地方,則是在於孩子肌肉、骨骼組織尚未發育完整,並且衍生出姿勢問題。
為什麼要有姿勢規範?
避免演奏傷害、增加音樂細膩度、穩定音色控制……等,這些都是姿勢理論的來源及原因,也是由幾世紀的演奏經驗、理論傳承而來。因為人體差異性的關係,演奏、教育法上有不同的學派及理念,累積至今對80%左右的人來說已算足夠,另外20%可能是在於人種差別、個別人體比例……等原因。
孩子真的姿勢錯誤嗎?
以鋼琴為例,學齡前部分孩子彈鋼琴會壓手腕,這不完全是不正確的,因為他們手指肌肉還沒有力氣,這也是人體很正常的借力機制。另外彈奏時我們不希望手腕有太多晃動的動作,但對手還很小的孩子來說,這樣的動作也不完全是錯誤的。因為他們的手指還很短,張力、力氣也還不夠,所以在演奏中會有動作較大的晃動其實也只是跟著他的身體走而已。
當我們立刻去制止、糾正這些表象問題時,會讓孩子去抵抗自己身體的力量傳遞,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種下「不聽身體話」的種子。而這會使孩子發育完整後還是習慣抗拒自己的力量,演奏不但會變得費力、僵硬,更不可能做出多樣的音色,違背了我們對於姿勢要求的意義。姿勢的矯正、要求都應該是對於學習、演奏階段有幫助的,不只是以一種展示的角度去看待。
如何矯正孩子的演奏姿勢呢?
「如果不糾正長大習慣了怎麼辦?」有時一些家長這樣問道。孩子學習過程中,我們當然需要幫助矯正姿勢,但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。如果是因為指力缺乏,那就需同步加強指力訓練,靠增加手指獨立性來輔助矯正姿勢,而不是只純粹要求「站起來」。這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孩子有可能會錯用手掌的力量、手指不當出力來表現要求。觀察、輔助孩子的成長階段,並在其中做矯正,這樣要求的「負荷」才會是他們能力所及的,對未來才會有長遠的影響、幫助。而這樣,也才能完全彰顯姿勢在演奏中角色的重要性。
以上轉載自http://solomo.xinmedia.com/classic/90922-201609061131learn
留言列表